专注于安全应急管理、灾害综合防治、互联网+安全,致力于为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电力、制造等行业提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智能化建设为核心的综合安全生产解决方案。 电话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机电设备安全是重要模块,通过及时识别、控制设备风险隐患,开展预防性维修,能够有效将各类风险和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预防性维修是指定期、例行的维修,以帮助设备保持正常运转,防止任何计划外的停机和设备意外故障造成的昂贵费用。它要求在实际问题出现之前仔细规划和安排设备维修,并准确记录过去的检查和维修报告。
预防性维修存在的问题:1.人力成本和预先储备的零部件成本,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2.企业机电设备数量多,预防性维修很难覆盖企业所有的机电设备。
1.设备危害识别内容有缺失,比如设备本体的失效和功能丧失、 设备老化和材料劣化等。
2.风险评价方法(工具)运用不到位。很多企业运用安全检查表时,流于形式,互相抄袭,甚至有一小部分企业,设备的风险辨识、评价是由安全人员完成此工作,没有专业深度,只是应付了双重预防机制的检查。
3.风险控制措施针对性不够,无检修记录。比如,仅仅列举了“巡回检查”“加强管理”等措施,尽管有些提出了“定期检查”措施,但不够具体,没有说明“定期”是多长时间,检查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也就更谈不上,如何在隐患排查阶段,定期检修(检查)如何做好落实了。更突出的问题是,很多企业除了机组等重要设备外,连设备检修记录内容都不全,甚至没有设备档案、记录,也就是说,根本不知道最近一次检修(检查)的日期。
1.根据调研的化工企业数据,超3成以上化工企业未执行设备年检、月检计划。
2021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都必须建立安全双重预防机制,近日国务院公布《煤矿安全生产条例》,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作为硬性要求被写入其中。这说明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具有普适性,企业应该将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思维、方法融入到日常的安全管理实际工作中,对生产过程中关键的设备、设施,应用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思维开展预防性维修。
(一)预防性维修强调“预”字,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采取措施,防止设备故障引发企业事故,着力点与双重预防的风险管控相对应。预防性维修是企业设备设施类风险精准防控的重要措施,识别设备危害因素,准确评价设备风险,建立针对性的风险管控措施(预防性维修计划)。在隐患排查阶段,确认预防性维修计划有没有按要求执行。
(二)预防性维修周期、深度、广度与设备风险相结合。识别设备故障后对企业安全、生产、质量、经营所产生的后果,制定企业设备预防性维修方案。对不同设备制定不同的预防性维修计划,设备风险越高,预防性性维修的周期应越短、维修检查的项目越多。
(三)预防性维修应与设备监测状态相结合。接入设备运行数据,温度、振动等参数,评判设备运行状态,采取预防性维修计划。
因此,为保障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可以运用安全双重预防机制思维,将基于时间、经验的粗略预防性维修逐步向基于设备风险状态、运行状态的精准预防性维修跨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